崇阳“古瑶文化”调查散记(三)
五
2019年11月10日,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考古文博系主任教授肖小勇带领他的学生上摩旗峰考察红花太子墓群。曾经和我一起开展过“古瑶文化”调查的龚益来第一时间打电话告诉我这一喜讯,因为他知道我爬过摩旗峰,对古瑶文化遗迹感兴趣。当时,我已调到县人大常委会工作,正在县委党校学习,听到这一消息,我十分兴奋,藏在深闺里的别样风景终于得到了历史专家的重视,甚感欣慰。
龚益来还告诉我,肖小勇教授说,“红子太子墓是整个咸宁最典型、最集中、最好的、面积最大的古瑶文化遗址,与湖南临湘的古瑶文化遗址一样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其规模超过湖南临湘和邻县通城的古瑶文化遗迹,在全国实属罕见。”听说,通过卫星定位考察,确认有垒石墓164座。
不久,我把他告诉我的关于肖小勇教授对红花太子墓的这段评价,写进了由我起草的《关于我县古瑶文化遗迹保护抢救之浅见》这篇调研报告里,经人民日报客户端发布后,引起了县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县主要领导作出指示,要求县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古瑶文化遗迹方面的调研,并出台关于全县古瑶文化遗迹保护抢救的决定。于是就有了县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县人大代表,还有县文旅局的文化馆和博物馆相关人员、县人大驻村工作队队员参与的考察红花太子墓之行,这让我第二次爬上了摩旗峰。
2020年7月6日,雨水天气。上山之前,雨下得并不大,于是我们决定克服一下困难,冒雨上山。从山脚下远望,摩旗峰顶云雾缭绕,似仙境一般,经过雨水洗礼的山峦显得更加苍翠。
路还是一样的路,带路的还是同一个人,只是此行我们更加小心翼翼。雨越下越大,路面湿滑,每人拄着一根木棍,防止路滑摔倒。让我惊喜的是,因为正值丰水季节,天上又下着大雨,我终于看到了峡谷的山溪涧水,从山顶飞泻,沿着河床奔流不息,直冲山脚,一路发出轰鸣的声响,气势壮观而恢宏。难得能见到这样的瀑布景观,大家都谈笑风生,“马”不停歇地往山顶进发。
看到如此大面积的垒石遗迹,大家内心的震撼是无疑的,纷纷拿出手机拍照,生怕错过了探秘中的这一惊人大发现,都认为崇阳境内有这样的古代垒石遗迹,真是难得,一定要好好保护和抢救。
再一次身处红花太子墓群的我,此时此刻,感觉这里庄严肃穆、静谧安宁、整洁有序。我仿佛看到、听到一千多年前,有人在这里仰望苍穹,大放悲声。雨水在下,溪水在流,好似苍天在流泪,溪水在呜咽,战士的灵魂在呐喊……
尘世哀怨道不尽,一曲悲歌永流传。
因为天气缘故,大家都急着返回。我们沿着河床下山,因为溪水较深,所有人的鞋子都湿透了,人人成了“落汤鸡”,还有两人下山时摔了跤,但是大家的心情都很不错。渴了,喝口沁甜的山泉水;累了,躬身捧水洗把脸;还有几个朋友边爬山边用手机拍摄,将我们考察摩旗峰遇到的艰难险阻,以及一路团结互助的暖心镜头制成了短视频,引得众多网友纷纷点赞。
综上所述,红花太子墓群是我国极其罕见、极其珍贵的历史文物和古老文化,具有分量很重的历史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需要加强保护和研究,发挥其古瑶文化资源优势,促进当地三产融合,使之成为崇阳全域旅游景观中的一颗闪亮的明珠。
通讯员:杨昀琰
编辑:陈超
编审:熊晓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