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做强中药材产业的几点思考

崇阳县2021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上,湖北康养缘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展出的一蔸重达3.8斤的黄精,受到热捧。 (彭翠楠 摄)

崇阳县委书记 郑俊华

当前传统农业已经无法满足发展需要,必须用农业现代化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梳理崇阳中药材发展前景、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以期推动崇阳县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发展中药材前景分析

通过广泛调研和比较,中药材种植有着明显的优势和广阔的前景,如果加以推动发展壮大,必将成为支撑全县特色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主打产业。

1.政策导向明确。2016年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省委省政府把康养产业作为全省十大重点产业之一,2019年湖北省出台《湖北省中医药条例》。咸宁市出台《关于加快实施“133”区域和产业布局 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全面推进幕阜山绿色产业带建设,把发展中药材作为其中重要内容。

2.气候环境适宜。崇阳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为发展道地药材产业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生态沃土。据1986年汇编的《崇阳县药用动植物名录》记载,全县共有动植物药568种,野生中药材总量在1000吨以上的品种达30余个,特别是黄精、白芨在全县各地均有分布,整个幕阜山就是一座天然药库。

3.种植历史悠久。早在清末,今路口镇雨山村就有种植茶芎的传统,因品质好吸引安徽亳州、河北安国等药商前来购买。上世纪60年代,石城镇方山村、路口镇田心村开始白芨“野转家”种植试验,参加省农展会并荣获金奖。上世纪60-80年代,崇阳全县大面积推广中药材“野转家”种植,其中金银花、百合、茯苓、瓜蒌、杜仲等道地药材畅销全国。

4.经济效益较高。白茶前12年平均年纯收入仅2500元/亩,水稻每亩收益不足200元。种植中药材属一次投资终身受益型产业。黄精按当前市场行情保守估算,年均纯收入达0.8至1万元/亩;天冬年平均纯收入达1.6至1.9万元/亩;一般中药材种植效益是其他农林产品的3至5倍。

5.投资风险较小。中药材只要田间管理到位,基本不受气候影响,且可根据市场行情采收,产品形态多样,有种苗、原材料、粗加工、精加工等多种产品,一种渠道不畅可换成另一种,可选择性强。

6.发展空间巨大。全国中药材市场规模(不含二次加工产品)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预计2024年将超过2008亿元。崇阳全县中药材种植还有广阔空间,最高可种面积在300万亩以上。

崇阳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1.种植品种颇具特色。黄精、白芨、射干、葛根、金银花、芍药、菖蒲、瓜蒌、天冬等,均为道地药材,药材品质优于其他地区,其中黄精、白芨“野转家”为优势产品,发展前景较好。

2.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从2015年开始,种植面积每年增加1万亩左右,目前种植面积达6.65万亩,其中黄精占53%,白芨占17%。全县中药材种植从业人员达到6000余人。

3.销售市场逐步打开。黄精种苗和鲜货销往全国各地,安徽、贵州、福建等地大部分种苗和鲜货都是从崇阳调出。全县中药材产业2020年产值达2.44亿元。

4.产业融合初具雏形。中药材种植基地成为又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全县“药旅”融合发展颇具特色,铜钟乡坳上领康药膳馆吸引县内外游客前往品尝,带动周边旅游发展。

5.带动效应持续向好。村民可通过土地流转领取租金、入股分红、基地务工、自产自销等方式获取收入。全县中药材带动脱贫户2185户,户平增收1万元;带动农户3300户,户平增收1.4万元。

推进崇阳县中药材产业做大做强的发力方向

与全国知名中药材大县比,崇阳还存在明显差距。全县目前还没有通过GPA标准认证的中药材基地,当前主要以销售中药材种苗和原材料为主,参与加工的经营主体仅2家,加工品种只有黄精、虎杖2种,康养、休闲旅游等三产融合目前还未真正起步。配套体系还未建立,县域公共品牌还未叫响。崇阳县要想在全国中药材行业夺取一定份额,必定面临诸多挑战。这就要求必须聚焦目标定位,走特色化、差异化道路。

1.突出“黄精+白芨”双品种,发挥主导优势作用。从市场行情、药用前景、生态条件、种植技术等综合分析,崇阳县应当把黄精、白芨作为全县中药材种植的主打优势品种,射干、菖蒲等其他药材品种可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配套发展,着力打造湖北道地药材产业之乡,进而打造“中国药谷”。在发展中要做到三个统筹:一是要统筹规划与推进。要制定全县中药材发展规划,按照近期、中期、远期分时段制定发展目标和推进举措,在中药材种植面积、龙头企业培育、中药材深加工、三产融合等方面进行全面布局。二是要统筹其他农业产业与中药材发展。充分利用已有基地,大力推广中药材间种、套种,提升土地利用价值。三是要统筹中药材开发与野生品种保护。充分发挥道地中药材优良特性,抓好“野转家”培育,优先推广本地品种;同时要抓好野生中药材保护,严厉打击滥挖滥采,保证崇阳县道地药材的纯正性。

2.凝聚“政府+市场”双动力,确保全域统筹推进。政府决定走向何方,而市场决定走得多远。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全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组织机构,突出顶层设计,做到专班专抓;要坚持定期会商,对重大问题集中研究决定,及时解决推进中的各类问题。二是要出台配套政策。重点加强对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带动示范作用;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创新适宜的金融产品,防范前期投入较大、后期跟进不足的风险。三是要抓好招商引资。以园区为依托,加大中药材深加工、物流等企业的招商力度,结合园区现有的医药纺织、食品加工等产业,打造大健康产业园;大力推进农旅融合,发展康养产业,构建全产业链。

3.打造“信息服务+市场交易”双平台,优化交易服务渠道。必须建好用好中药材信息服务平台和中药材交易平台,确保信息与销售渠道畅通。建立全县中药材产业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及时向农户提供政策咨询、产业动向、市场行情等方面的信息服务,发挥指导作用。建立全县统一的种苗交易平台和中药材产品交易平台,建成集产品检测、价格监督、市场交易、信息发布于一体的综合交易市场,全县所有中药材交易向县级平台集中,同时要全面整合优势资源,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中药材电子交易平台,推进线上与线下交易共同发展。

4.构建“质量溯源+品牌建设”双体系,唱响崇阳特色品牌。当前中药材产业发展,一靠品质,二靠品牌,二者缺一不可。要千方百计把好中药材种植技术关、质量关,以质量创造品牌,以品牌保证质量。一是要大力推进质量溯源体系建设。大力推行“协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充分发挥中药材行业协会引领作用,制定中药材种苗选育、种植、采收、加工等相关标准;成立崇阳县中医药研发中心和中医药研究院,大力开展中药材种苗繁育与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野生中药材资源抚育保护以及中药产品深度开发等工作,建立3-5个优质种源繁育基地,确保中药材优良种苗供应;加大GAP标准推广力度,确保规模以上基地实现全覆盖。二是要大力推进品牌体系建设。深入实施品牌强县战略,加大对中药材产业的品牌创建支持力度,力争在“中国驰名商标”“湖北名牌产品”等方面取得突破。特别是崇阳县最具优势的黄精品种,要早谋划、快推进,全力拿下“中国地理标志产品”的牌子。要坚持以中医带中药,充分发挥县中医院特色专业优势,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在特色骨伤科的基础上,再培育出2至3个全市全省有名的特色专科,打造崇阳县中医品牌。

5.探索“精深加工+康养旅游”双路径,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农业产业发展,最终要走融合发展之路,推进中药材种植产业“接二连三”。一是要与精深加工深度融合。要在壮大全县中药材种植规模的同时,大力引进加工龙头企业,重点瞄准全国和省内名企业,做大做强中医药产业园;要积极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国内知名中医药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强中医药产业链上下游高效联动和协同创新,探索开发药食同源产品、功能性食品饮品及其他衍生产品等,延伸产业链,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二是要与康养旅游深度融合。做好“游”的文章,充分发挥崇阳县资源优势、生态优势,以建景区的理念来建基地,抓好中药材种植布局,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开辟中药材特色旅游观光线路,打造“中药材产业+生态旅游”崇阳新名片。做好“吃”的文章,打造一批有特色风味的药膳馆;创新出符合当前养生理念的药膳煲汤,推进药膳产品进超市、进餐馆、进家庭、上网络。做好“养”的文章,充分挖掘中医药历史传说,开发现有中药优势资源,以乡村民宿为依托,大力推进康养小镇建设,把崇阳打造成华中休闲康养目的地。


来源:湖北日报

云上崇阳投稿邮箱:chcyw@126.com 欢迎社会各界人士踊跃投稿!

云上崇阳严正声明:本平台原创文章和图片未经授权许可,严禁私自转载转发。经许可后,转载转发需注明出处和原创图片作者。